把“粄”字复原为“饣半”字

李铎

 

 

    灰寨的“水粄”、“菜粄”、“细粄”、“麦粄”,早就出名了。外出的人常带这些食品馈送亲友。但是,人们对这个“粄”字莫明其意,字曲也查不到这个字。其实,“粄”的原字是“饣半”字。我们的祖先在多次迁徙的恶劣环境中,虽保留了做“饣半”的工艺和“饣半”的读音,但“饣半”字却失传了。

 

    其实,公元220年至589年时的六朝人就称“饼”为“饣半”了。

 

    《中华大辞典》载:饣半,补满切。《汉语大辞典》载:“饣半”bǎn 博管切。用米粉或麦粉做成的饼。”

 

    《玉篇·食部》:“饣半,屑米饼”(注:屑xiè音泄半山客人把“屑”转音为“锡”)。《正字通·食部》:“饣半,饼别名,六朝人呼饼为饣半。或麦面或屑米为之。”《南史·齐宗室传·衡阳王道度附萧钧》:“(钧)所生这贵人病,便加惨悴,左右常以五色 饣半饴(喂)之,不肯食。”

 

    由上可知,“粄”的本字是“饣半”。

 

    个人认为:如果把“粄”字复原为“饣半”字,会有如下好处:

 

    一、看“饣半”字就知道这是读“半”的食品,容易为讲各种语言的人所了解,便于把“饣半”的品牌打出去。二、说明“灰寨粄”的历史悠久,是中华优秀食品文化的载体,是古老而又创新的美食。三、有利于把“灰寨粄”这个名牌产品做强做大,促进灰寨工业的发展。

 

    这个建议,请乡亲们斟酌。

 

    编后:本文的实质是提出了正确使用祖国文字的问题。就米粉制品而言,客家人叫“”,潮汕人叫“粿”,均属区域性方言。均难于被‘区域’外的人接受。从事文史工作几十年的作者李铎先生这个“建议”值得重视。

 

    文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,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工具功用和文化工具。正确使用汉字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,对人类文明起的促进作用之意义是很大的。

 

    关于“”、“饣半”两字,编者在《辞源》查到了有关词条:“饣半,米粉做的饼。一作“”、“”见广韵,这里,“饣半”、““都是表音文字。至于用那个字才方便使用和交际,读者朋友可各抒己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