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宫林:生我育我的地方

李铎(伍传)

 
 

李小鹏摄

 

    新宫林,座落在灰寨小盆地的中央,在这里,度过了我的童年,少年,直至年届弱冠,从1948年外出工作至现在,已经57年了。人在外,却常常思念可爱的家乡。每次回家,总要到村里各处转一转,与一些老年人叙旧,寻找古老的文史记录,欣赏眼前的绮丽风光。多次的寻访,所得情况逐步增多。同时也给自己提出了一些必须解答的问题,比如:这座宏大的建筑群由哪些建筑物组成?这个建筑群有什么独特的格局和风韵?建造这么规模宏大的村寨资金从哪里来?新宫林人具有哪些优良的思想、文化、品德?

 

    以下是所得情况的综述和对一些问题的见解。

 

    首先从这里的建筑物谈起。我的家在村东端。站在东面寨门楼外往西望去,一连串七座门楼庄重而深邃,还可以看见西门楼外面翠绿的田野和远处的青山。穿过四座门楼,来到村寨的祖祠“乐善处”。这是七间过的三进厅,人们叫“三穿堂”,全村的重大活动就在这里举行。“三穿堂”的两侧,各有两座“四点金”前后排列,这四座四点金好似四匹骏马,中间的“三穿堂”像巨大华丽的车厢,人们称“四马高车”。“四马高车”里面,据说有九个厅堂和十八个天井,称“九厅十八井”。正座和两边四点金的前壁,排成一列,人们称“三壁联珠”。“三壁联珠”后面的二排住房,各由七座“四点金”组成,人们称“后楼”。因为逐排加高,后楼显得更加高大、宽敞、明亮。二排后楼门前的两条行人街,和三壁联前的一条,合共有三条街;三壁联左右两侧的“横 屋”,各由五座“三间两春手”(潮语人叫“下山虎”)组成,再外一层则由五座“四点金”构成。三壁联左、右、中的四条直巷加上外层二条,共有六条巷,合称“三街六巷”。在六条直巷口各建一座门楼,加上后来增建的一座,合称“一串七门楼”。又因为全寨上百座的大门都朝向祖祠“乐善处”,人们雅称“百鸟朝凰”。

 

    “四马高车”,“九厅十八井”,“三壁联珠”, “三街六巷”,“一串七门楼”,“百鸟朝凰”,这是主体建筑的概貌。此外,这里完善的配套建筑也令人赞叹不已。在三壁联前面是约六亩地阔的大禾坪,大禾坪两端各有谯楼一座,村的两头各有一座书斋和供先生居住的“师爷间”,大禾坪西端的大水井800人食用不竭,上述七个门楼都有防盗装置,形成层层设防。有一个小故事:有一位人客来到新宫林,内急时,找不到厕所。经人指点,来到一座大屋前,踌躇很久才斗胆进去。过后,他常向人们说:“新宫林,连粪缸都雕牙作栋,墙头画花。”大禾坪前是十亩宽的池塘,池塘两端水边各有一棵从苏州运来的水松树,长得特别高大挺拔,象征两支不熄大蜡烛,可惜一株被雷击死,另一株也被劈去树梢,现存的下截树干枝繁叶茂,蔚为壮观。池塘外原有两株特大龙眼树,象征大灯笼,可惜“文革”期间已被砍除。

 

    经过多次实地勘察,我逐渐了解到,这是一个多种建筑风格的综合体:它既呈现巍峨庄重严肃的宫殿式格局,又融进潮汕“四点金”、“下山虎”的建筑特点,还继承了客家人围屋聚居、防兽防盗的围龙屋传统,同时巧妙地运用苏州园林优雅清悠的格调。看来,以“宏伟,典雅,实用”来概括其建筑特点,当不是自诩之词。

 

    那么,新宫林是什么时间建造的?资金从哪里来的:我家珍藏的古族谱有以下记载:“十三世祖讳华实……谥重烈公,生于乾隆癸未(公元1763)年”,“公生人有果敢,有才智,生理致富,涂糖为业,下樟林,上天津,过吴都,往苏州,贸易天下,创基于沟背之地,大厦千间,良田万项。真乃世之英杰也。”这里清楚地说明了创寨人是重烈公,创寨资金是从蔗糖运销中得来。但创寨时间却没有具体指出,根据各种资料推算是在1803年,到现在经历了202个春秋,至于创寨的大量资金,族谱也已有了清楚说明。

 

     

      新宫林祠堂--乐善处(杨建东摄)

 

    为了确证以上记载和加深对先祖创业精神的了解,我查阅了一些史书和得到一些口碑资料,从而对族谱的记载确信不疑,而且大大增加对先祖的敬佩之情。从全国来说,清代康熙中叶到乾隆中叶,清朝的统治相对稳定,商业贸易有了很大发展,形成了广州、苏州、杭州、上海、天津等商业大都会。当时的蔗糖生产以闽粤为主。乾隆时,广东的糖商“春以蔗本分与种蔗之农,冬收其糖利,开糖坊者多于是致富。”(《简明中国通史》1993年版596页)。在新宫林村南面的鲤鱼湖村,原名叫做"糖坊下"。有的老人还在澄海樟林港看过古老宽阔的“宫林糖栈”。我深深感叹:在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,新宫林人就敢于冲破封建主义重重束缚,进行资本主义性质的种植,加工和运销,参予中国新兴商业大都会的商业竞争,而且取得巨大成功,这应该具有多么锐利的眼光,多么坚强的毅力,经历多少艰苦的创业历程!“真乃世之英杰也!”

 

    在调查过程中,我也深深地感觉到,居住在宏伟、典雅、实用的新宫林村的人们,200多年来继承和发扬祖德,勇为人先,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,同时涌现出一大批革命和建设人才,在各领域做出新贡献。具体表现在:

 

    (一)一贯重视传统道德观念的灌输。孔子的道德观是中国传统道德观的主流。“仁义礼智信”是孔子道德观的主要内容。族谱是输灌道德观念的重要形式。灰寨李氏的族谱,以最显眼的位置写明始祖龙溪公之前四代五兄弟的名号是居仁、居义、居礼、居智、居信;灰寨大始祖至四世祖的名号是仁太郎,义三十郎,礼四十一郎,智五十九郎,信六十六郎;五世祖到八世祖则是忠百一郎、孝一郎、廉一郎、节一郎。上面所列名号后的数字,如“一郎、二十郎、五十九郎”等,则是同辈兄弟之间按年岁大小排列的次序,以示兄弟亲密,以利和睦、以促团结。二十世纪初,我家门扇上的题字,是“居仁、由义”、“礼耕、义种”、“和气、致祥”等,这也是灌输的方式之一。因为族谱的核心内容都在于灌输传统道德伦理观念,弘扬祖辈行仁、践义、循礼、重智、守信等美德,灰寨人历来重视族谱的编修。李氏来灰寨的第三代就编修族谱,500年业编修了10次,起到了重要作用。八世祖正六公,因为“生平立行忠信,”被潮州防厅赐以“望重乡评”匾额,参加每年二次由县令主持的“乡宾酒宴”,称“冠带乡宾”,十六世国器公也是“功名乡宾”。受传统道德观教育的新宫林人,历来团结友爱,从未发生族内重大纠纷和与族外人打斗。解放以来几乎没有人违犯法律。

 

    (二)继承和发扬重视文教事业的传统。九世祖至十四世祖时,家庭比较富裕。九世祖嗣恭公于康熙十八年(1679)考入县学,1708年被选送全国最高学府——国学,称岁贡。十世祖兄弟六人,其中国学二人,贡生二人,十四世伟 勲 公也入国学。清未有“捐银”买官衔、买学位的制度。先辈的国学衔,可能有的是捐买的,但没有一个是“捐卖”的官衔。新宫林人自建寨起,连续办塾学、办小学。清朝时,还在原揭阳县县城衙前街(中山路)曲尺巷建有一座“宫林试馆”,供学子读书和应试。二十世纪三十年代,灰寨第一个大学生李纯青,在暨南大学毕业后,一直教书至退休,桃李满天下。1936年灰寨举办中心小学,学校经费都在各级公租谷中支付,直至解放。1941年起,就以公租谷赞助中学生至解放,有时一人一年可得赞助谷8至12石,中学生在全灰寨最多。解放后,读书人就更多了。据1996的不完全统计,大学毕业共103人,其中硕士3人,博士5人。这些人分布在全国各地,在各个岗位做出各自的贡献。侨居泰国乡亲李建南,热心公益事业。历任泰国中华总商会副主席、泰中友好协会副主席、李氏宗亲总会理事长、多次率团回国参加国庆观礼、考察、观光、受到国家领导人江泽民、李鹏、朱镕基、李瑞环的接见。他带头捐资扩建灰寨中学和新建灰寨小学等学校,捐助建设灰寨敬老院。

 

    (三)重视科学,大胆运用先进技术。新宫林建寨前的第九至十二世祖的名号,是角一郎、亢三郎、氐三郎、房太郎。“角、亢、氐、房”,是我国古代人选作观测天象标志的28星宿名称的前4个,28星宿是古代星象学的重大发明。把星宿名用在四代人的名号上,反映出对科学技术的注重。新宫林人在20世纪20年代,就发起和联合灰寨各姓人民,带头捐资出力,在新宫林寨边,建筑起跨长41米,宽3米,高8米的主桥和11米长的子桥,并配以约200平方米的凉亭。这座1928年完工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大桥——同福桥,是当时揭阳县第一大桥。在20世纪初,新宫林人就派人到外地学习织布技术,回来后创建宏昌织布厂。不久,又 采用当时先进的半机械毛巾机,织造优质毛巾;30年代初派人到上海学习毛巾彩色印花技术,产品档次和产量大大提高,还在汕头开设毛巾专卖店,后来分家建厂,规模更大,解放后,以新宫林和鲤锂鱼湖的织毛巾业为基础,建立灰寨毛巾厂;改革开放后,毛巾厂在灰寨遍地开花,成为灰寨镇的支柱工业。注重科学技术的新宫林人,在全国各地发挥着积极作用。烈士李日煌的儿子李子卿夫妇,是中国第一汽车厂的第一代工程师,这对高级工程师夫妇,为东风牌汽车的设计和生产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原子能专家李子嵩,在原子弹研制上做出重大贡献,在1978年的中国科学大会上获得二项奖励。高经工程师李耀华,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被派往非洲几内亚援助制糖生产,任专家组技术总管,1984年担任中共揭西县委副书记、县长。

 

    (四)为解放,新宫林人敢为人先。为村人敬重、怀念的李日煌烈士,在1937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,与曾广等5人是当时揭阳县农村第一个党支部的成员。他积极带领灰寨人参加抗日救亡运动,在灰寨成立党支部、区委会,任书记,后任县委组织部长。当时灰寨地区党员曾达120多人。涌现出区委书记李福、李景仰、李旭明(凌 冰)等人和一批骨干 。李日煌于1942年因公跌断肋骨,多次吐血仍坚持工作,医治无效,不幸逝世。1985年,一批老干部自动出资兴建李日煌纪念亭于同福桥边山岗上。有《感怀》诗一首如下:“亭接云天绿翠岗,依山傍水崎路长。披荆斩棘沃红土,播种育苗树栋梁。碧血盈腔春潮涌,红霞一片长夜光。如今喜看同福路,遍地新装映日煌。”1946年5月,潮汕党组织选出48名中队长 以上军事骨干撤退到山东烟台,以换取和平民主,粉碎蒋介石的内战阴谋,新宫林有李福、李环球、李文捉(李明)三人入选。他们参加了辽沈、淮海、天津三大战役,解放后转战在各自的岗位上,做出了贡献。在解放战争时期,只有800人的新宫林村有38 人参加抗征队,在残酷的战斗中,解放军战士李开古、连长李快献出了宝贵的生命。更为可贵的是,抗战前入党、曾任揭阳县人民法院院长、享受老红军待遇的李琼章依然健在。

 

    全国解放后,新宫林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在各自岗位上,勤奋工作,不断前进,1996年统计,在外工作的新宫林人中,有厅级干部3人、处级干部13人、高级工程师4人、教授3人、高级讲师4人、中学校长3人、名老中医师7人。

 

    新宫林,这是生我育我的地方。